2024年1月19日,是戴震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日。戴震,徽州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清代乾嘉时期的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皖学集大成者,其学说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为纪念徽州先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黄山市委宣传部、黄山日报社、黄山市戴震研究会共同开设“纪念戴震诞辰三百周年”专栏,陆续刊发系列学术纪念文章,以飨读者。热情欢迎各界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号杲溪,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区)人,是中国十八世纪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清代乾嘉朴学一代宗师,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他卓越的学术建树和深邃的思想,是人类文明进步宝贵的精神财富。
清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历1724年1月19日),戴震出生于隆阜三门里一个小商贩家庭。戴震出生时,恰遇冬雷隆隆,父亲为其取名曰“震”。
戴震天资聪颖,小时家里穷请不起塾师,父母只好送他到族人开办的私塾念书。戴震日学数千言不肯休,读书时常常“打破沙锅问到底”,塾师对他刮目相看,逢人便说“此非常儿也”。
在少年时期,戴震就立下探究“道”的远大志向,先后拜休宁名儒程恂、寓居南京的族人戴瀚和执教歙县紫阳书院的淳安名儒方楘如为师习经学。不久又拜师于名儒江永。当时,江永馆于歙县西溪汪氏“不疏园”,年长戴震四十三岁,博通群经,精于音韵和礼学,天文、数学也深有造诣。戴震与江氏同字慎修,两个“慎修”同在“不疏园”,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时传为佳话。
乾隆十七年(1752年),休宁大旱,斗米千钱,近而立之年的戴震,因为“家中乏食”,夫人朱氏只好与邻居面铺相约,“日取面为饔飨”。戴震十二卷的《屈原赋注》,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闭户写成的。
32岁时,戴震只身避难京师,“寄旅于歙县会馆,饘粥或不继”。公卿名士却争相与他结交,礼部尚书秦蕙田请他去府中讲《五礼通考》;大宗伯王安国请他坐馆家中教子,纪昀、朱筠等名流争相前来研讨学问。乾隆二十二年(1757),戴震南还,后往来于北京、扬州、徽州、山西、河北、宁波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教书和著书立说生活。
戴震最为艰辛的莫过于科场上的屡试屡败,尽管他有一肚子学问,但因为不肯向鄙俗屈膝,因而一再失去中举机会,直到40岁时,幸得主考官赏识,方才考中举人。从41岁起,先后参加会试六次,均受挫,51岁那年,朝廷开四库会书馆,经纪昀等人力荐,戴震被破格以举人身份进馆充纂修官。
戴震在四库馆校书有《水经注》《九章算术》《义礼释官》《方言》等20多部,为地理学、古算术和考据学抢救了大批历史文献。因积劳成疾,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病逝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享年仅55岁。其大弟子段玉裁听闻噩耗伤心地说,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
戴震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但就其治学先后,哲学理论基础来说,他首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早年随父商贩的经历,使他首先接触了数学。20岁拜师江永后,戴震学问大进,22岁时第一篇数学专著《策算》便问世。他的主要数学著作还有《勾股割图记》,该著对我国古算术中的弧矢割图与明末清初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西学”中的平三角、弧三角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被秦蕙田收入《五礼通考》。
在天文学方面,戴震著述就更多了,有《续天文略》《释天》《释准望》《迎日推策记》等等。戴震天文历算方面的最大业绩,是他晚年在四库全书馆中编辑和整理了中国古代全部天文历算著作。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宋元时期就已经散佚的许多古代著作得到发掘问世。
戴震在古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对中国最古的地理学专著《水经注》的研究整理。乾隆三十年(1765),戴震开始对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注本进行校勘,这项工作他断断续续进行了10年。据戴震自己说,他校勘的方法是三条,即“审其义例,按之地望,兼以各本参差是书”。这三条办法在校勘学上具有普遍意义,值得今人后世借鉴。
关于古地理的研究方法,戴震的创见是显然的。历来的研究者都是“以郡国为主而求其山川”,而戴震则是“以山川为主而求其郡县”,即以山川形势考察郡县建置和地理沿革。这是他具有科学性的独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自然地理的变化比较缓慢,而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的变化则相对要快一些。
清乾隆、嘉庆年间,学术史上出现过以求证、求实、求真著称,倡导朴实学风的学术流派,称“乾嘉汉学”。戴震正是这一学派的泰斗。
戴震治学力主求是、证实、专精。他说:“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却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他不以人蔽己,也不以己自蔽。
戴震将求真求实、追根究底的性格和学风贯彻终身。戴震将他的治学之道概括为十二个字:“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还对他的高足段玉裁说:“仆之学不外以字考经,以经考字。”前有12字,这里又有8个字:“以字考经,以经考学”,共计20个字。这二十个字阐明了汉学的治学宗旨,既是治学观,也是方法论。这种求真求是的学风,一扫宋学末流空疏玄谈的流弊,使乾嘉汉学卓然树立。
梁启超先生盛赞过戴震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他说:戴东原“专在研究法之发明,他所主张去弊、求是两大主义,和近世科学精神一致……东原可以说是我们科学界的先驱者。”
戴震最为不朽的是他的哲学,他不仅是大学者,而且是大思想家,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梁启超曾说“东原学术,虽有多方面,然足以不朽的全在他的哲学”“其哲学发两千年所未发”。
戴震生活的十八世纪,世界处于大转折时代。自幼探索古今治乱之源,潜心问“道”的戴震,虽然终日忙于古籍考订,但也始终关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以“解蔽”“正人心”为人生追求。
集中反映戴震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的,是他用以“正人心”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这本书以疏证儒学典籍《孟子》的形式,对“程朱理学”的失误和后儒理学的危害作了系统、深刻的批判,构建了新的哲学体系和政治思想体系。
戴震指出“上下尊卑”的名分观祸民害世,呼吁“舍名分而论是非”,应“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实行“王道”“仁政”……
戴震说“乱之本,鲜不成于上”,他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很少不是出在统治者上层……
《孟子字义疏证》问世后,有人惊呼为“异端邪说”“洪水猛兽”,有的咒骂他“与程朱争名,不自量力”,要“身灭嗣绝”。而他的一些知音同道则认为“明察于人伦庶物之间,必自戴氏始”。戴震病逝后,有人送了一副题为“孟子之功,不在禹下,明德之后,必有达人”的挽联,高度肯定了戴震学术思想的启蒙意义。
戴震的思想精华,成为后世革命家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章太炎先生认为戴震的启蒙思想价值,不亚于卢梭和孟德斯鸠。梁启超先生认为戴震哲学是中国“八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