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西山人,研究吴语、历史、地理多年,认证科普作家,《洞庭东西山方言合志》参与人员。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从地理范围上说,吴语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全境以及江西省、福建省和安徽省的一小部分地区。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提供的统计数字,吴语的分布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使用人口约7000万。作为一种汉语方言,吴语从最初形成,直到发展为目前的面貌,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有的学者认为,吴语的最初来源应是古楚语。从先秦直到六朝以前,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都是古代百越民族,即侗台语族先民居住的地区。对不同区域的越民族,在称呼上也会有所差异,浙江会稽一带的叫作於越,温州一带的叫作瓯越或东瓯,福建地区的叫作闽越,广东一带的为南越,广西一带的为西瓯或者骆越。
游汝杰老师文章中表明古越语和华夏语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笔者给个文学上的例子: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王子(鄂君子晳)乘船游玩,越人船夫唱了首歌。楚国王子听不懂,让人翻译,才知道是一首爱慕的歌。歌词里有个名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但当时对应的古越语发音只有5字“渗惿随河湖”,据郑张尚芳等学者研究,当时的拟音为srumh djeʔ ljoi ɡaai ɡaa,不论楚国人还是现代人不靠翻译根本不明白。
到了东汉时期,吴越之地的仍然以古越语为根基。但同时说华夏语的据点也大量增加。东汉三国时期,在今皖南及周边的越人和汉人为了反抗政权和逃税,而躲进深山,形成影响巨大的丹阳郡山越势力。最后全被孙吴政权收编,填进建康(今南京)军队中。
虽然当时总体而言说华夏语的据点北多南少,但是在江浙大地这种现象并不明显。躲避战乱的北方士族、平民也愿意选择山高皇帝远的浙南东瓯故地。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南部山区,北方移民也更容易获得话语权。
穿越到宋代你能听懂当时的吴语吗?宋代的吴语和今天差异多大?诚然,我们已经无法真切听到宋朝的吴越人如何发音,但是从文献记载里,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一)现象:阁=角、恶=握南宋《嘉泰吴兴志》:“(安吉县)邸阁山,今俗书为邸角,字随音转尔。”今天北部吴语大部分地区仍不区分“阁(kok)、角(kok)”。
庄绰《鸡肋编》:“(握发殿)吴人语讹,乃云恶发殿。”“角握”是觉韵字,“阁恶”是铎韵字。今天北部吴语大部分地区仍不区分恶、握。
(二)现象:见母字读零声母庄绰《鸡肋编》提到狼衣草以及浙东艰食。某些见母字读零声母。郑张尚芳认为“衣”来自居之切的“萁”,当时已读为零声母。比如苏州话的近指指示代词“诶个”,西山话的近指指示代词“衣个”,音韵地位都是来自见母的“居”。各位朋友们想到的可以补充。
宋代《梁溪漫志》:“吴中……以九月霜降而云谓之护霜。”。护霜就是下霜,唐代就有了,不过吴语的麻韵高化当时应该还不够普遍。今天,北部吴语里护和下发音仍然接近但不相同。(如上海话:护ɦu 下ɦo,西山话:βʉ 下ɦʊ)
(四)现象:日母字读浊擦音南宋戴侗《六书故》,比如“寿,人久切”,以日母的“人”作为禅母的“寿”的反切上字。这是日母文读为浊擦音的现象。今天,北部吴语里日母字的文读音仍为浊擦音。如人民(zen min),日本(zeh pen)
陆游《老学庵笔记》提到“庙讳同音,署字常恕反,树字如遇反”,以日母的“如”作为禅母的“树”的反切上字(这一条有的版本作殊遇切)。
陆游《老学庵笔记》:“吴人讹鱼字,则一韵皆开口。”这是鱼韵读开口现象。今天吴语里小部分鱼韵字仍保留开口音,如鱼在常熟、江阴一带读ngei,渠(第三人称)读gei,去在一些地方读khei(音近英文字K),“锯”在苏州吴县东山读/kɐɪ/应该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宋人轶事汇编》引《西湖志余》,至元丙子,北兵入杭,有伶官以“钟神”谐音“忠臣”讽刺范文虎。中古汉语的船母禅母在吴语里相混也是很早的现象了。今天北部吴语很多地方同样无法区分钟神和忠臣。
南宋 周密《癸辛雜識》“黄王不辨”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居越,荣邸近属也,所居尝独毁于火,于是乡人呼为王火烧。同时有黄瑰者,亦越人,尝为评事,忽遭台评,云:“其积恶以遭天谴,至于独焚其家。”乡人有黄火烧之号。盖误以王为黄耳。邸报既行,而评事之邻有李应麟者,为维扬幕,一见大惊,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而归。制使李应山怜之,馈以官楮二万。及归,见家无患,乃知为误耳。盖黄无辜而受王之祸,而李无望而得二万之获,殊可笑。
从以上例子看出,这些有记载的宋代吴语特征,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了今天的吴语里。从宋代到今天的一千多年,吴语的发展是很稳定的。
现代吴语分布于长江下游五省一市,北与江淮官话,西与徽语、赣语,南与闽语交界。从历史上看,吴语首先在江苏南部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一带)形成,继而扩展至安徽的长江南岸地区以及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再到浙江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吴语的不同分布地区,接受历代南下的北方移民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苏南、浙北比浙中、浙南接受了更多的北方移民,如西晋末年,王室南渡,定都金陵,中原大族均居于帝都及其近畿。移居浙江的北方大族则多集中于会稽郡,近代以来的大量苏北移民渡江南下,也只是居于钱塘江以北。因此这些地区的吴语更容易受北方话的影响。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郑张尚芳的分区方案,吴语内部可以分为六片:北区太湖片,南区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处衢片,西区宣州片。其中面积最大的一片是太湖片吴语,习惯上也称作北部吴语。
|